您的位置:首页 >> 苏派资讯 >> 经验分享

新课改实施既不像想象的那么顺利,也不像想象的那么无助

发布时间:2022-12-20 11:16:50 文章来源:苏派课改

这学期,我教了七年级的语文,有幸参加了新课改实践。通过自己的努力适应和学习,我觉得新课改实施既不像我想象的那么顺利,也不像我想象的那么无助。在我一学期的实践和反思中,我有一些观点和经验。

一,要变“教科书”为“用多本教科书教书”。

以前不管是读书还是教书,总以为老师在教课本,学生在学课本,老师通过教课本教学生知识,学生通过学课本掌握知识。教科书是“经”老师和学生都是课本的忠实追随者,导致语文课对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不厌其烦,详细细致,认真细致,各方面讲解。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但脱离生活现实,学生不感兴趣。

新课改的实践中,我逐渐觉得在教学中要教很多书。教科书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学生是一本书,生活是一本书……

新课程的观点“课程不仅是知识,也是经验和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也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课程是由教材、师生、教学场景和教学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

例如,如果你的老师根据参考书的答案来理解一篇课文,学生只能得到一种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如果学生能够讨论,师生能够一起交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理解不仅是多方面的,而且要深刻得多。我在《羚羊木雕》的最后两段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本文使用“我”你应该如何理解心理活动的结尾?因此,学生们在交流中有很多观点。虽然他们中的一些人有感性的理解,但他们都很有道理。我们在讨论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课程资源,不仅仅是课本,你身边的一切都可以是传授知识的载体。

二,要变“课前备课”为“终身备课”。

教学知识对教师来说是已知的,对学生来说大多是未知的,这有点好。但如果老师在课前仔细准备每个问题的答案,我认为这不是一件好事。首先,它为教师挤出学生思考和交流的时间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其次,它潜在地抑制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以老师为中心,跟随你的想法。有一段时间,我在课前认真准备课程,读了很多参考书,对课堂上的任何问题了如指掌,甚至语言表达都非常符合答案的特点。结果是,虽然老师的风格在课堂上表现出来,自我感觉很好,但学生们总是不知所措。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投入的时间与输出的效果不成正比?

现在,我认为教学,特别是汉语教学,教师应该有丰富的文学知识和丰富的汉语素养——这取决于终身学习和积累,需要教师终身准备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知识应该在系统和框架中发挥战略导向作用,但教师不需要为具体问题做好详细的准备。这样,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得到保证“导”它的作用可以使师生面对同一问题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有利于师生参与交流,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分析。因此,教师应改变以往课前精心备课,为终身备课。

三,要变“老师的自我感觉很好”为“注意学生的兴趣体验”。

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大多关注我是否上过这门课,我的要求是否得到满足,我的解释是否被学生理解。事实上,老师们过于关注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经历。当我上语文兴趣课时,我结合学生前一天晚上看的电视来指导学生如何欣赏电视和写作影评。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感觉很好。但第二次上兴趣课时,很少有学生来;我想知道,当我问的时候,我知道我上次说的学生听不懂。后来,我想了很长一段时间,明白一年级的学生怎么能欣赏电视和写作影评。所以,我上了另一节兴趣小组课,或者结合上次看的电视,引导学生写下他们的感受。这样,学生就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论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话要说。

我记得我班上有一个同学叫宏伟。他两周内写的两篇作文让我大吃一惊。其中一篇只写了半页,最后注明了“我真的写不出来!”另一篇作文可以写十一页,质量很高。在写作之前,我给了他们写作指导,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原来,第一篇作文的主题对学生来说很奇怪,第二篇作文要求学生想象冒险经历。现在学生们看了更多这样的卡通片,很容易写出来。学生写的《侏罗纪冒险》真的可以作为剧本。

因此,无论我们的语文老师上什么课,我们都不仅要关注自己的感受,还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从学生的角度上课。

四,要变“师必贤于弟子的观念”为“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念”。

唐代散文家韩愈说的话“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我认为这种观点应该是参与新课改实践的教师的基本概念之一。教师不应该是,也不应该是知识的权威,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向导。教师和学生在探索知识方面应该是平等的。如果教师权威,只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盲从,限制他们的思维。我读过这样一部微型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他有很好的背景——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他真的很富有,只有八斗。然而,他在课堂上读古文时,往往会读错文字和句子,从而吸引同学们的笑声。原来他故意犯错误,目的是不让学生权威、神圣。如果小说没有说服力,那就看看我的经历吧!在评论本学期第六单元试卷中写的《小鹌鹑》阅读题时,有一个问题问到“文章中的‘我’是什么样的孩子?”我的讲解是“他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爱心和珍惜生命的孩子。”一个学生立刻提出异议——都去打猎,还珍惜生命?我们暂时不讨论狩猎和珍惜生命是否矛盾,但学生的建议可以表明她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比我想的更全面。

“弟子不必不如师”,如果你不相信,请不要相信你,突然抛出对联的最后一句话,让师生一起说下一句话。我认为,最快的,最好的不一定是老师。

以上就是我在这门语文新课改教学中得到的浅见。

来源:苏派课改

江苏苏派教育课改中心,《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型》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学校质量提升保障体系》的研创人和实干家。

版权说明|苏派课改尊重原创,图片和文章的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本单位,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苏派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