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动态
研讨交流,智慧碰撞,共绘教育新篇章
苏派的《校长战略思维培训班》能学到些什么?
参与苏派教育课改中心举办的《校长战略思维培训班》的校长们,皆是出于内心的热忱与仰慕之情自愿而来,更有甚者,多次重返课堂,深入学习。这背后究竟蕴藏着何种魔力,竟能如此深深地吸引着一线校长们?而校长们又在培训中汲取了哪些宝贵的智慧与经验呢?
感悟分享
矿山学校 夏侯洪流校长分享
第一天观摩:实地观摩,见证成功案例
校长班对学校快速提高成绩的关键要素探讨
成功案例:盛湖学校——生源普通,成就非凡的教育成绩
盛湖学校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这所学校的生源质量虽属一般,但其成绩的飞跃却让人惊叹不已。从全区排名38名一跃成为前八名,考重点高中的人数也从入学时的80名左右激增到200多名,这样的成绩提升速度和幅度,无疑让很多人刮目相看。
核心秘诀: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普遍认知中,优质的生源往往是学校成绩优异的保障。然而,盛湖学校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即便生源普通,找准质量提升的核心关键,同样能够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教育奇迹。
盛湖学校的成功,关键在于其坚持“学生发展至上”的教育理念。学校深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师、教材、学生这三者核心要素中,学校将重心放在了学生身上。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盛湖学校成功地将学生培养成了积极主动、阳光自信、能说会道、能处会教的优秀人才。
在盛湖学校,几乎没有不学习的孩子,所有的学生都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所有的学生阳光自信,积极主动、能说会道、能处会教,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具备完整复述的能力,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具备站在讲台上大方自信、完整精妙的讲解所学的知识和题目。
这种教育理念使得盛湖学校的学生不仅在学习成绩上表现出色,在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方面也同样令人瞩目。学生们能说会道、能处会教,展现出了极高的综合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盛湖学校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它告诉我们,教育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生源质量的高低,也不完全取决于学科教师的高水平,而更在于学校的是否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
感悟分享
观摩后现场感受分享
“今天上午通过这两节课的听课,感觉学生们的领学自主学习发挥的特别好。因为老师起到了在课堂中引领的作用,让学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完全体现了我们现在国家以及省市区当下的理念,就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把课堂还给我们的学生,所以这一点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感触比较深的。”
古城镇中心学校 赵帅总支书记
周口市22中 郝光伟校长
第一天分享:突破固有思维,看清事物的本质
核心观点:学校质量提升的核心是学生
#高翔分享:
我们需要在工作中,尤其是在困难中洞察事物的本质,不能单纯靠“坚持”解决问题。有时候鸡汤确实会“害人”,比如“再坚持一下,这个困难可能就能解决了”,“再坚持一下,运气可能就会好起来”。但比这些更重要的是我们首先要问问自己,我选择的方向和模式到底对不对?这个如果错了,一切都是徒劳,坚持到死也看不到希望,因为方向比努力要重要一百倍,因为用错误的方式反复努力,也不可能得到理想的结果。
所以,在正确的道路上坚持,是一种美德;在错误的道路上坚持,那就是固执,也是对自己和团队的不负责任。我们一定要努力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做事,方向比速度重要,选择比努力重要,就是这个道理!
在探究如何有效提升学习成绩的征途中,教师、教材与学生这三大核心要素常常被推至讨论的风口浪尖。然而,究竟哪一环才是成就学业辉煌的钥匙?校长班专家经过深入剖析,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结论。
一、教师因素:非万能之匙
长久以来,一种普遍认知认为,教师的优秀程度直接决定了教学成绩的高低。但现实却往往与此相悖。我们集团曾尝试将一批所谓的“名师”与普通教师互换岗位,期望以此验证“名师效应”。然而,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仅仅三个月的时间,这些名师便纷纷表示力不从心,原因在于他们面对的是一群学习动力不足、能力欠佳的学生。这一实例深刻地揭示了一个真相:若学生缺乏学习的意愿或能力,再优秀的教师也难以施展才华,扭转局面。
二、学生因素:成绩跃升的核心驱动力
相较于教师因素,学生在成绩提升中的关键作用更为凸显。诚然,优秀的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精准的知识指导,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意愿和能力。当学生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或能力不足时,即便是再优秀的教师也难以力挽狂澜。因此,我们可以断言:在追求成绩快速提升的道路上,学生因素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学生愿学,则教之有道;学生厌学,则教之无功”,这已成为教育实践中不争的事实。
三、导学案与教育改革:非一蹴而就的捷径
面对教学质量提升的挑战,许多学校寄希望于导学案等教学辅助工具,以及各类教育改革方案。然而,实践往往证明,这些并非万能良药。导学案只有在学生具备学习意愿、形成良好学习氛围和习惯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若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或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无论导学案设计得多么精妙,都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因此,我们不能盲目迷信这些外部工具或方案,而应着眼于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根本。
四、优质生源与内部培养:双轨并行,共铸辉煌
既然学生因素在成绩提升中占据核心地位,那么如何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便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拥有优质生源的学校而言,这或许并非难事。然而,对于生源一般的学校而言,则必须更加注重内部培养。这包括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设立专门的德育课程和能力提升课程,对学生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培养,使他们逐渐变得愿学、能学、乐学。这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之道。这也是为何许多优秀的班主任能够带领班级取得优异成绩的奥秘所在。学校若忽视了育人工作,那么成绩的提升便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天:打通学校教育教学的上下游系统,
建立完整的实施方案是学校成功的核心关键
校长班核心观点:
校长是打通教育上下游的枢纽所在,学科教师因条件所限,难以独自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将学校质量提升的重任完全交由教师承担,本身就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
#高翔分享:
横刀立马一夫当关,单枪匹马搞定一切的那是能人中的能人,是不可多得的英雄。这样的人可遇不可求。能人最大的价值不是对一切负责,而是打造系统。把自己那些隐性的知识和经验标准化和流程化,用来复制更多的人才,让普通人在这个系统里也能做出不普通的贡献。比业绩贡献更重要的是系统性贡献。事实上,能人可以打造出优秀的系统,系统也可以成就更多的能人。
今日,我们聚焦如何打通教育教学的上下游,以期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那么,学校质量提升的真正核心何在?我们又该如何有效地实现上下游的贯通呢?
学校教育的“上游”,简而言之,即德育工作,或更具体地说,是班风学风的建设。这涵盖了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态度的培养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无疑都是学科学习成功不可或缺的基石。
试问,现实中的学科教师是否真正得到了“上游”的充分支撑?若缺乏这一支撑,又会产生何种后果?所谓“上游”的缺失,主要体现为学生学习氛围的淡薄、学习态度的消极以及学习能力的欠缺。
进一步追问,学科教师自身是否具备解决和构建“上游”环境的能力与条件?这一问题的解答,显然应落在学校的领导层,特别是校长和书记的肩上。
我国众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校长未能构建起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即未能真正打通上下游。现实中,却让教师独自摸索实施,这实际上是校长在认识上的误区。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因为学科教师无力独自解决“上游”的缺失问题。
解决“上游”问题,无疑需要资源的强力支撑。时间、课程、人员、管理以及评价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然而,一个普通的教师,是否具备整合和配置这些资源的实力呢?显然,这是不现实的。这也正是许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难以推进的根源所在。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例,全国众多学校曾尝试推行,但为何多数半途而废?原因就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同样依赖于其“上游”环境,如学习氛围、学习能力和团队建设等。仅仅将桌子拼凑在一起,并不能产生神奇的变革。从个体到群体的转变,需要明确而有力的规则引导。正如打麻将,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严格的规则。这些规则,理应由学校统一制定,而非任由教师各自为政。
有人误认为教师反对课改,实则不然。教师们对以学生为中心、推动教学创新与发展的改革理念深表赞同。然而,当面临“如何改”、“怎样操作”等具体问题时,他们却往往感到迷茫与无助。专家学者虽为改革指明了宏观方向,但在具体实施步骤和操作层面上的指导却显得力不从心。这导致教师们在实践中频频受挫,不知所措,进而对改革产生畏惧和抵触情绪。
我们必须铭记,改革的核心目标在于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而非构建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如何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如何打造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如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等,这些都是教师们长期寻求有效解决方案的难题。
校长必须掌握一套能够切实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金钥匙”。从学校改革的宏观视角来看,校长必须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这犹如医生手中的灵丹妙药。若校长未能找到或制定这样的方案,而只是简单地要求教师去应对问题,就如同要求医生在没有合适治疗方案和药物的情况下为病人治疗,其过程和结果都将充满未知与挑战。
实际上,教师们所真正认同的,并非单纯的课程改革,而是学校针对教育教学问题及提升教育质量所提出的全面而系统的解决方案。只有当这样一套方案得到教师们的广泛认同与接受时,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得到他们的全力支持并顺利推进。
感悟分享
汝州外国语学校 陈坤锋副校长
第三天:认清管理的本质,理解执行力的核心
校长班核心观点:
管理的本质是通过别人拿结果,通过结果来培养团队;学校是组织大于功能的地方,其执行力的核心是组织执行力。
#高翔分享:
当一个人底层逻辑还没有建立起来时,就谈不上所谓的系统观;当一个人还没有形成系统观时,就很容易人云亦云、盲目跟风。特别是在这个自媒体高度发达、信息大爆炸、而且知识严重碎片化的时代,没有形成系统观、缺乏底层逻辑的支撑,再有深度、有见地的内容和观点,也不能被我吸纳、为我所用。这时候我们每天所接触的大量信息,反而成为种种噪音,扰乱你的心神,要么让你想法越来越多,要么让你越来越焦虑。底层逻辑好比是树根,系统观好比是树干,你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好比是叶子;如果没有树根和树干,这些叶子又何以依存?
我们现在天天所说的“认知”,其实就是一个人最底层的逻辑,它代表着你洞察本质的能力。我们的老祖宗把它称之为“道”,西方则称之为基本规律,巴菲特的合伙人及导师查理·芒格有种说法叫作“普世智慧”,现在最时髦的叫法叫“认知”。不要觉得它空洞和虚无缥缈,它就好比是操作系统,直接决定了你接下来会做什么、怎么做,是它在操纵着我们的行为。底层逻辑不是知识,它更像是一种哲学观,所谓的系统观和方法论,也都是建立在其之上的。这才是一个人的能力之“根”。
管理是一种以“取得结果”为目标的职业,其评价标准就是目标和任务的完成程度。那么什么是执行力,如何提高执行力?
第一是组织执行力,也叫宏观执行力,就是学校制定的战略远景。规划长远目标能不能落实到位?其前提是有明确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
第二是微观执行力,就是组织中每个部门和个人的执行力。也就是说,每个部门或者个人能否积极主动,保质保量的按时把目标变成增值结果的能力。其核心是按照组织明确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进行行动。
在雁群当中,领头雁起着三个作用:
第一,他决定了团队的方向;
第二,他掌握了团队的高度;
第三,他决定了整个雁群的速度。
由此可见一个单位要想提高执行力,不是从基层抓起,也不是从中层抓起,而应该是从高层开始往下抓。
那么,学校该如何提升执行力?
首先,我们需遵循一个逻辑链条:了解-理解-认同-行动。此逻辑揭示了一个核心原则:要提高团队执行力,必须确保每个团队成员都了解校长的愿景。这意味着校长需向团队提供详尽的信息,即进行全面的宣讲。
然而,仅仅是了解并不足够,团队成员还需深入理解校长的意图,因为没有充分的理解,就无法产生真正的认同。要实现这一理解到认同的转化,校长必须清晰、明确地阐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三个关键问题,并展现出周密的规划。通过这样的规划,团队成员能够预见未来的蓝图。
缺乏认同,行动自然无从谈起。许多学校执行力不足,归根结底,是因为团队成员既不清楚校长的目标,也不认同校长的理念。“听话”,把这两个字拆开,就是我听到了你说的是什么,也听懂了你说的是什么?而且我还认同了你的内容。
感悟分享
桂林市任远学校 蔡冠中副书记
桂林市任远学校 徐宏校长